综合服务
武汉科技职业学院“十四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武汉科技职业学院“十四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20-10-21
0

武汉科技职业学院“十四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武汉科技职业学院“十四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武汉科技职业学院“十四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21年——2025年)

 

“十四五”期间,面对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湖北作为中部经济产业大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高技能型人才支撑服务,这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肩负使命,增强办学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武汉科技职业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习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指示及国务院《职业教育二十条》、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服务新产业的具体部署,结合武汉科技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将是武汉科技职业学院在“十四五”期间,编制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专项规划,是年度计划及制定相关管理政策和措施的重要依据。

一、“十三五”的工作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十三五”的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武汉科技职业学院“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和《武汉科技职业学院章程》开展工作,在省教育厅及社会各界的关怀、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董事会的领导下,经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基本实现了“十三五”办学目标,为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夯实基础设施,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学院按照教育部《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及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标准,在没有国家财政拨款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实验中心建设力度,改、扩建和新建电工电子综合实验室、计算机专业实验实训室等实验室,使教学基础设施日益满足学院发展及人才培养教学工作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内部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学院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先后制(修)订了221个文件,规范和完善了党群、行政、教学、招生、就业、学工、人事、财务、后勤等职能部门的管理制度,落实了岗位职责,编印了《武汉科技职业学院管理制度汇编》,强化了质量管理体系和过程监控,保证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有序运行。为落实《鄂政函[2002]54号》文的精神,进一步落实了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使学校的稳定性和正常发展得以保障,内部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3.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在对市场人才需求、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制订切实可行、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和政策要求,适时调整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和调整专业,凸显了铁道机车、城市轨道交通、无人机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特色,使专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压缩理论课程的讲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减少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加强与深圳等地铁、武汉光谷有轨电车、恒耀机车等地铁、铁路公司、微升集团公司等单位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机制基本形成;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研究整合传统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抓好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建立并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管理机制和责任制基本确立;稳步推行院系两级专业建设目标管理体制,明确责任,理顺责、权、利关系,强化了对专业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规范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不断加强校园文明建设,2020年9月中旬,通过国家级文明创建的抽查;教学条件建设向企业岗位操控性稳步发展,并已具备了向更高目标冲刺的基础和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院自成立以来,特别是在“十三五”期间,始终将创新与发展放在首位,坚持扬长避短、突出特色的原则,努力推进。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艰难与困惑,还存在着影响学院发展的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1.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距落实到实处还有较大的差距,表现在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把握还不够全面、透彻,传统的“学科教育”思想还较为严重;运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目标动力不足,外部不给力的问题;学院的改革和发展的思路还有待进一步理清和明晰。

2.专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缺乏推进建设和改革的制度及保障机制;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与新时期职业教育的理念相比较还不够全面、系统,有待进一步理清深化。

3.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难以适应学院发展的要求。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4.内部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还需进一步优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尚需进一步理顺,职能需进一步强化;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政策、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需求,管理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对接人才培养实践性导向要求,还需进一步补充、修改和完善。

5.收入分配制度中的杠杆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优质优酬、责任权利挂钩的内部机制尚待完善。

6.实验实训设施和设备总量不足、性能老化、实训教学支撑能力较弱等问题突出;学院的办学空间、实验实训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十四五”面临的机遇和发展规划及发展思路

(一)“十四五”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学院肩负的使命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的第一年,学院全面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尤为关键。

随着国家着力以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战略的实施,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要培养符合经济建设中高技能人才能力支撑的要求,国务院提出了《职业教育二十条》,明确了提高培养质量的政策要求和实施路径,教育部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为主线的改革发展方式,学院抓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优势和即将付诸实施的体制机制,立足省情,结合学院实际,坚定走“内涵”发展之路,以加强体系建设解决“提质”问题、以提质机制解决“产教融合”的问题、以“内涵建设”解决自身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十四五”期间,逐步解决办学定位题,花大力气“服务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明确我们能培养哪些岗位人才”;二是在“就业导向”问题中“我们如何实施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问题,打通就业渠道;三是如何挖掘学院“科技”含量的内涵,打造“专业群”的问题。核心是提高办学中治理能力,落脚点是学生就业。

在决策和部署规划年的全面发展中,要考虑阶段性特征带来的因素。一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二是世界面临百年未有的三大之变局,新冠肺炎将进一步影响带来的新变化,对学院目标的推进带来的影响;三是要把握“十四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和阶段性特征,学院要准确把握目标定位,稳步推进。四是职业教育突出就业导向对我们办学产生的积极效益;五是同类高校间竞争和与企业间合作竞争。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指示要求、国务院、教育部总体部署要求,立足省情,结合学院自身实际,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市场需求、产教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的原则,进一步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把学院发展引导到“做精做强、办出特色”的轨道上来;着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从教者敬业、乐业,就学者宜学、乐学,社会企业满意,并在区域人才培养上有突出贡献的综合性高职院校。

2.发展战略

坚持“内涵、特色、效益”的总体发展战略,走“质量和特色”之路;以内涵提水平,以特色促发展,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用定向培养的方式,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以此促进学院基础设施投入,伺机启动新校区建设,扩展办学空间,优化育人环境。

坚持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确保学院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发展目标

1)谋划新校区,到2025年,实现全日制在校生达到4000人左右办学规模;

2)改善教学条件,加大实训投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校内,建立和完善六个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机电实训中心、机车模拟训练中心、计算机中心,电子商务模拟操控中心,图书电子阅览中心;校外建立三个实训场:地铁运营、铁路运营、铁路机车实训。

3)提高“双师型”教师占比,逐步达到教职工数量和结构满足办学需要和国家办学水平评估标准。

4)改善办学条件,为从教者提供敬业、乐业,学生宜学、乐学的好环境。

5)根据学院教育资源优势,主动为企业员工提质提供培训,进一步拉动校企合作。

6)打造地铁、铁路两大专业群建设,逐步对接1+X证书建设。

(三)具体的发展思路

1.突出重点

坚持扬长避短、突出特色的原则,把基础建设和基础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及管理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内部管理(主要是人事、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基础性建设为重点。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和要求,每年抓实抓好一、两项带有全局性的工作,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主线明晰、重点突出、各项工作相得益彰、全面发展的良性工作格局。

2.优化结构

深化学院治理结构,提高治理能力。进一步明确董事会、学院和学院二级部门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办学中的作用,提升治理能力;依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初步形成与市场和产业链对接、具有学院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群结构;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在教师队伍的学历及学科结构、职称结构、能力结构、“双师”结构等改善上下功夫;根据有利于专业和专业群建设、便于管理的原则,适时调整二级教学系(部)结构和职责。

3.强化管理,提高执行力

根据需要实施内部机构改革,逐步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管理运行机制,强化部门职能;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管理,明确各类人员职责;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奖罚机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实行优质优酬,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强化教学和学生管理,规范教学过程和学生日常管理,保障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能,确保教学和日常工作开支;进一步完善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为教学、管理、发展和提高学院的育人水平提供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

4.提高质量

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全面质量观,把“质量和特色”作为发展的主线,以质量标准为建设导向,建立具有针对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以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适合企业需要的培养模式和高效地运行机制及保障措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培育特色

充分利用现有办学基础和优势,通过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育特色要素和特色项目,力争立项建设省级特色专业,使学院在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内部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鲜明的个性特色。

6.加大投入

以建设省级特色院校为抓手,推进实验实训和教辅设施等教学条件建设;广泛寻求社会资本的合作,适时启动教学场馆的改、扩建或征地建设新校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硬实力,力争在“十四五”后期使办学规模和条件提高一个阶段。

(四)具体目标及主要任务

1.专业建设与专业设置规划

坚持面向行业、企业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到2025年,使常年招生专业数保持在20个左右,逐步形成市场针对性强、结构合理、专业(群)特色和优势比较明显的专业(群)结构。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对于部分省内专业点较多、招生困难、就业不理想、专业群内部关联度不强的专业暂停招生;对于目前专业能力指向不明确,培养思路不够清晰的专业进行改造,使之达到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毕业生就业有明显提高的要求。并根据市场需要,积极稳妥地论证、增设新专业,在调整改造传统专业的同时,每年拟新增设3至5个专业或专业方向。

以建立专业开发和结构调整的动态机制,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及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着力调整、改造、充实和建设铁路、地铁、机电、信息技术等四个专业群,逐渐形成以信息技术类专业为基础,机车和机电类等专业为主线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相互支撑,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专技能型高职专业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力争立项建设2至3个省级特色专业,全面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2.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

认真贯彻“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理念,构建课程所需的知识、技能结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认知规律和职业养成规律,正确处理课程开发中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关系,按照“能力导向”的理论配置方式,重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体系;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内涵建设,完成铁路、地铁、信息技术等应用技术等4个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建设;建成10门院级精品课程,选取3-5门课程按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和要求建设,努力将5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立足与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大力开发校企合作的校本特色教材和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编写的、具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实验实训指导书;积极开发主干核心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资源体系。

通过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建设的辐射和带动,积累课程及教材建设经验,推动学院各专业课程建设,覆盖并初步完成全院70%左右的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60%左右的专业课程及综合性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基本实现“任务驱动”、“项目引领”、“情景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育教学方式,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3.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推进并逐步实现“2.5+0.5”(即2.5年进行基本理论教学和能力训练,0.5年进行顶岗实训)的教学组织形式。改进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切入点,从“工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紧密配合”、“工学单元内知识、能力、素质紧密配合”、“教、学、做紧密配合”四个方面来完善、全面探索“工学结合”和“理实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运用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校企共育等各种有利于增强学生实际能力的有效模式,全面推动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在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日常管理和生活后勤服务工作中,以学生身心成长的需要为导向,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融入其中,为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服务;根据企业生产的要求和专业教学的特点,将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试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企业内部运行和学生能力训练的需要;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与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和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4.师资队伍与科研能力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争“十四五”末,基本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教育理念新、实践能力强、乐于奉献、富于改革创新精神、适应学院未来发展要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使全院教师队伍总量达到230人左右。在教师队伍总量中,专职教师稳定在70人左右,其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总数达到35%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不少于20%、与学院开设专业相关的专业课教师应占7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占60%左右。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完善聘用程序和协议,逐步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乐于教学工作的外聘教师队伍(60人),在外聘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达到50%左右。使师资队伍结构与学院事业发展相适应。

对于乐于职业教育事业、安心学院教学、具有良好的责任心和专业理论基础的教师,学院将提供锻炼机会,并积极培养。培养的主要方式有:实施“老带新”和“助教制”,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国培计划的学习,提高其专业和教学业务能力,送省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深造或提升学历,每年安排2人左右;鼓励参加省内外各种专业、学术及教改学习培训,每年约20人次;鼓励教师下企业或有关机构挂职锻炼,每次参加的持续时间不少于60天,以增强教师专业实际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使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参照上述培养方式和途径将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范畴,尽快提高学生管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制定政策、创造吸引优秀人才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积极引进学院急需的教学、管理和市场开拓水平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管理工作和青年教师培养中的作用。

加大科研投入和奖励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对于有能力主持各种科研、教改项目的教师,将优先给予机会,促进其在实施并完成实际项目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教育科学研究层次和水平,力争“十四五”期间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项,获省部级政府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以上)2项;出版专著2部,并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篇左右,全面提升学院科研水平。

5.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设施建设,力争用较少的资金,实现高标准建设,使之具备真实或仿真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基本功能。在已有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本着强化基础、优化功能、突出重点的原则,优先建设学生规模大、基础性强、可满足多门课程实训、专业发展前景较好的实训室(场)。到“十四五”末,使全院校内实验实训室(场)达到目标要求,能较好地满足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实训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重视实训教学管理建设,加强生产性实训建设,逐步扩大生产性实训比例,使大部分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65%左右;创新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在实训内容、过程、实施方式、成果表现形式、学生实训成绩评价等方面,原则上应有企业参与(但参与的方式可多种多样);进一步完善行业企业参与的各类综合性实践课程标准、实训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市、省、国家级技能大赛。

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共管、共赢”的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提升实习实训管理水平,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多方寻求合作,增设校外实训基地,建成一批融企业实习管理、培训与技术服务、师生实践锻炼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确保每个办学专业拥有至少2个以上校外实训基地;探索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使企业成为与我校共同培养学生、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吸收毕业生就业的合作伙伴,有效推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向“实习、就业一体化”方向发展,为专业教师教学、学生实习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满足“工学结合”和“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需要。

6.就业工作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就业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就业、学生工作等职能部门和各教学系(部)的就业工作职责,建立以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为基础的考核及奖惩机制;制定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相关办法,逐步规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搭建学生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努力拓宽就业推荐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比,落实“民生”工程。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并保持年终就业率和专业及层次对口率均达到85%以上,使大多数毕业生有较为满意而稳定的就业岗位,并使学生自主创业率有明显增长,逐步形成就业带动招生,招生保障教学,教学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的办学格局。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使“实训+培训+证书+人才输出”的社会服务体系得到完善。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务工人员提供更好的职业技能和转岗培训,以及专项技术培训服务,使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增强。通过重点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充分利用已形成的技术和设备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咨询和教育服务,使承担项目的产值实现零的突破。

7.校园文化建设与对外合作交流

继续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作,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将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有机结合,从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专业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全方位、高品位、高标准地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注重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始终以丰富多彩的文艺和体育活动来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并将行业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为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为学生健康成人、成才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8.校园基础设施和办学空间建设

以教育部高职院校设置各项指标为导向,着力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空间的条件改善。在董事会的授权下,引入社会资本,构建完善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监控安防系统、电子图书查询系统,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初步实现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信息化,形成数字化校园的雏形;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公共设施,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技术应用和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之间信息互通;

根据形势和学院的发展,按照董事会的决议方案,引入社会资本,适时启动教学场馆的改、扩建或征地建设新校区。力争到2025年,使现有的教学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教学场馆的改、扩建工程得到全面实施,新增建筑面积5000平米、新增教学设施设备500万元,全面增强学院办学的硬实力;或根据形势和学院发展的需要,全面启动征地建设新校区工作,进一步推动办学空间的条件改善,使校园面积和办学硬件达到普通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标准。以此全面推动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着力把学院打造成在区域人才培养上有突出贡献的综合性高职院校。

(五)保障措施

“十四五”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期和机遇期,要完成“十四五”提出的各项任务,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大胆探索,并从以下方面给予重点保障:

1.思想保障

思想保证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保障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工作思路、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质量观对目标及任务的实施动机、实施方式、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的直接与间接影响,进而决定工作的成败。因此,面对“十四五”繁重的任务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我们必须坚持通过解放思想寻思路,更新观念找办法,不懈探索求发展。“十四五”期间,学院将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广大干部、教师和职工进一步树立为新经济和社会服务的思想,并将这些思想、理念贯穿于学院的各项改革、建设和内部管理之中;只要坚持,梦想总可以实现,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理清工作思路、改善思维方式,为完成“十四五”的各项任务,实现发展目标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保障。

在教学改革中,要牢固树立质量观,对接1+X制度所需的学科知识结构,重视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和对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意见建议,努力提高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并发挥其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把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能否较快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培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标准。

2.组织保障

坚持和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党政联系会议制度和校务会议制度,努力把学院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干事、开拓进取的领导集体;切实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 提升治理能力,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全局和处置急、难、险、重问题的能力;重视干部和教师队伍选聘、任用、培养和管理,把“态度端正与否、作为与否、学生满意与否”作为对干部和教师队伍评价和考核的重要依据;稳步推进以强化机构职能为主要目的内部机构调整与改革,使机构设置更加适应内部高效运转的需要,更加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提升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

3.制度保障

建立和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参与的学院决策机制,制定科学的议事规则,强化决策程序,促进科学决策、规范决策、有效决策;完善以责权利为基础的各项制度建设,进一步调动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深化以收入分配为核心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平均分配方式,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奖勤罚懒的分配激励制度;及时调整和充实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积极建立教学改革的保障性制度,确保各项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生管理相关规章制度,促进学生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促进学生就业的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以就业工作管理等各项制度;建立全员、全覆盖的内部目标责任和专项工作考核制度,加强工作过程和业绩考核,以考核促工作,用考核促效率;不断总结、适时改进,建立和完善符合学院自身特点的工作考核体系及运行机制。

通过提高规章制度的权威和效率,使全院教职工养成依法立规、依规办事的良好意识和习惯,为“十四五”规划的全面实施,提供制度保证。

 

 

 

 

 

 

武汉科技职业学院

                              2020年10月21日


相关信息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省委宣讲团武汉科技职业学院报告会顺利召开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省委宣讲团武汉科技职业学院报告会顺利召开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 武汉科技职业学院红色之旅
   为提升党员意识,加强党员思想信念教育,不断凝聚党支部力量,彰显党员活力。11月23日上午,在党...
青春奋进新时代,运动逐梦向未来——武汉科技职业学院2023年秋季运动会暨教职工运动会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动感青春,当“燃”不让。2023年11月14日上午,我校2023年秋季运动会暨...
同心聚力学代会 逐梦青春向未来  ——我校第十二次学生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同心聚力学代会 逐梦青春向未来——我校第十二次学生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为贯彻落实学生会改革要求,践行“...